建築物於歲月中沉澱,在即時顯影的照片上留下足印,有待我們發掘、感受和保存。 屹立不搖的百年古蹟,隨著時間流轉,今天與我們融和共生。西方的殖民地建築,在東方的香江土壤上紮根,無論在空間、工藝或構造上都展現出建築的靈和美,中西合璧,古今共賞。從軍營、法院以至教堂,在一磚一瓦一樑一檐中,見証滄海桑田,傳承不朽美學。 寶麗來是黃海輝昔日的工作器材,今天成了他工餘時的歇息之所。它的影像雖隨機不定,卻是最純粹的視覺創作。在數位世界中,以相機作伴,每一次按下快門,坦然面對不完美的結果,都是人生的修練。 _
Resume 黃海輝 - 香港自由攝影師,曾修讀平面設計及攝影。他喜歡發掘有關生活文化的題材,並鑽硏寶麗來相機的拍攝美學,在個人創作中探索各種實驗影像。自1998年多次參與攝影展,最近包括:《今日昔日》-香港國際攝影節衞星展覽-個人攝影展(2018年)。2016至2018年間兩度榮獲IPA -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Awards,2018年獲提名FAPA - Fine Art Photography Awards。 Website www.chriswonghoifai.com https://www.facebook.com/chris.wonghf/ Solargraphy源自於芬蘭藝術家 Tarja Trygg,利用菲林筒自製小型針孔攝影機,記錄日照軌跡。透過Solargraphy所拍下的,並不是一如記憶般時間的流逝感,而是將時間感用照片給凝鍊住。同一個場景擺放數個月,記錄太陽的光軌,再透過長時間曝光將這些軌跡顯影於銀鹽負片相紙上,忠實地記錄大自然的變化和時間的流逝性。這種負片相紙對於光線相當敏感,會在太陽長時間直射時,產生負感現象,一種因過度曝光而自動反轉色調。而它也會因太陽長時間的照射而產生燒灼,使得太陽顯得強烈而聚焦。透過運用不同的方法,太陽的軌跡得以在相紙上描繪出不同的線條,觀察這個環境和太陽軌跡之間的關係和痕跡。 _
Resume Jimmi Ho, born in 1993. He graduated with Cinematic Design and Photographic Digital Arts. His works is mainly focused on the cityscape of Hong Kong,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and thinking of urban space. It takes the artistic view of social and cultural issues. Website https://www.jimmi-ho.com/ (1) 作者: 李曉華 作品名稱: 思之旅(不存在之旅) 媒介: 攝影書(和紙噴墨打印,線裝) 年份: 2016 關於作品: 有時看著窗外的風景,思緒卻在另一地方。翻頁過程有點像電影的過場效果。整理這幾年的相片時,找到了一些「 失敗 」的相片。它們有相似的氣氛,但彼此沒有關係。當剪裁或放大成色塊或噪點等抽象元素時,就形成了不同場景的轉折點,建構了一個空間轉換的旅程。 Artist: Li Hiuwa Artwork Title: Missing Journey Medium: Photobook (Inkjet Print on Washi, Kettle Binding) Year: 2016 About the work: Our mind is like space out while we are looking the view from the windows. The process of flipping a book likes the the scene transitions in a film/movie. By blowing up or cropping the images to the abstract element such as color and noise, or making use of the failures of the photos, those elements become the transition of two images. Therefore a journey with space shifting is constructed. (2) 作者: 李曉華 作品名稱: 後山 媒介: 銀鹽玻璃乾版 年份: 2018 關於作品:利用銀鹽把攝影的時間延長,也間接延長了觀看風景的時間。在後山散步時,節奏會慢下來,也許是因為經常想像被取景器框住的景色。 (3) 作者: 林穎詩 作品名稱: ZZZ 媒介: 攝影誌 (鐳射打印) 年份: 2018 關於作品: 自二零一六年搬家後,巴士便成為我主要乘搭的交通工具。在每天來回行駛著固定路線的車廂中, 偶爾會冒出一些機件失靈的畫面、因故障而產生的符號, 以及乘客的塗鴉。透過手機隨拍, 我斷斷續續地把它們收集起來, 然後編輯成一段似懂非懂的對話。 www.lihiuwa.com_
Resume (1) 李曉華,一九九一年出生,二零一四年畢業於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 每天被瑣碎和無厘頭的事物吸引,時而停下觀察,或舉機拍攝,然後不小心忘記原本的工作。 很喜歡看漫畫和網絡上的各種有趣圖片,十分欣賞每位作者在圖像上的思考邏輯。 現專注影像創作,亦著迷於攝影的時間性和真實性。從前覺得相片會說謊,現在認為它只是在呈現作者心中的世界。 LI Hiu-wa received his bachelor degree from the Academy of Visual Art,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in 2014. He is always attracted to nonsense and unimportant stuffs which he finds hilarious. He also appreciates how other people create funny memes with great sense of humour. He focuses on photography and is interested in exploring the concept of time and reality in photography. He believes that a photographic work has the quality that reflects the photographer’s inner thoughts. (2) 林穎詩,生於一九九三年,二零一五年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畢業,在香港生活及工作。她喜歡看風景, 在把人們物化的都市內、以擬人的角度看城市中的景物, 然後把他/她們記錄成影像。作品曾於香港,德國及美國展出。 Lam Wing Sze, born in 1993, graduated from the Academy of Visual Arts,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in 2015, now lives and works in Hong Kong. In the city where people are materialized, she likes to look at sceneries from a personification perspective, and capture him/her as moving images. Her works have been exhibited in Hong Kong,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 Website www.lihiuwa.com www.lamwingsze.com _
Resume 我來自中國浙江。現就學於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西畫組。同時也是西畫組的首位陸生,從一年半前我開始接觸底片攝影,從那時候便開始著迷於暗房。我的所有作品皆是我自己沖洗,自己用銀鹽紙基手工放大。我喜歡把我在異鄉求學的感悟以及生活的體會表達或發洩在自己的作品中。我的個展也將於明年五月在靜慮畫廊開幕。 Website https://www.instagram.com/kunstpan/?hl=zh-tw 当我把自己拍摄的照片放在一起时,我会发觉它们之间存在相互的暗示,存在一种意象之间“碰撞”与“融合”的可能。凭借一种难以言说的直觉,用一种类似“通感”的手法我把它们拼接在一起,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一张照片拥有更广阔的阅读性,观看它时,可以让人们获得一种面对诗句或者电影镜头般的更加完整、丰富的阅读体会。 我强调两张照片同时进入读者的视线,这又像是一种极端的电影的形式,一种只发生了一次剪辑的电影。像安置在想像世界里的两个端点,人们可以有很多种线索将他们连接,这条线索就是想像的内容,你心中的那条线索可能和别人的全然不同。 这些作品的素材来自北京和上海,发生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在拍照的过程中,我像是一个在泥土中挑拣石头的人,照相机是我的工具,但当我把石头们摆在一起开始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开始聆听一种窃窃私语的时刻,创作才由此开始。这些照片之间存在着的奇妙的“作用力”,像是两个词义含混的短语,当按照来自诗歌的经验把它们融合,我盼望会形成一种新的“阅读”。 _
Resume 2016 : 平遥摄影节 2017 : 台北国际摄影艺术交流展 台北 / 第二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 重庆 / IN×上海 ISGO画廊 上海 / 台北国际摄影艺术交流展 得奖展 台北 奖项:2017台北国际摄影艺术交流展 Yves Zlotowski评审奖 Website www.liuxiart.cn 自從2017年底在日本青島拍攝到第一隻吐舌貓咪以來,便開始進行長達一年的百隻貓咪吐舌計畫,將在WFD中展示全部100張貓咪吐舌照片。 _
Resume "2018 美國IPPAwards iPhone攝影比賽動物組第三名,Lifestyle (生活風格) & Animals (動物) 佳作 2017 美國IPPAwards iPhone攝影比賽Events (時事) & Still Life (靜物) 佳作 2016 美國IPPAwards iPhone攝影比賽動物組冠軍 ----- 2018世界攝影日Apple官方推選出的iPhone手機攝影台灣代表 美國My Modern Met 網站評選為2016世界五十大最佳攝影 ----- 「2018 按下旅行的快門IG旅遊攝影大賽」 和 「2017 PhotoFast我的小旅行iPhone手機攝影比賽」 評審 ----- Apple iPhone、五福旅遊、Sandmarc、Bitplay、Bomgogo等鏡頭特約攝影師 墨刻出版社、悅知文化 攝影旅遊書作者 ----- 美國舊金山藝術大學 平面設計系畢業 Website https://www.ericawuphoto.com www.instagram.com/nanakoontheroad www.facebook.com/nanako.ontheroad (菜菜子on the road ) 「城市中的失落場所」是我的創作中所關注的主體。 具體形容,就是都市中那些不起眼、卻帶有神秘氣息的地方:舊式集合住宅的天井中庭、都更工程下的建築、崩壞的基礎設施、眷村改建殘留的聚落、鐵皮加蓋的古蹟、鬧區中的廢棄大樓…這些被城市遺忘的「失落場所」,脫離了社會脈絡卻又實質存在,使得都市空間發生斷裂,因此在社會大眾幻想出的完美都市裡,它們如同血管裡的栓塞,阻礙了城市的流動,被視為一種殘缺,甚至是病灶。其實失落場所是城市代謝現象的縮影,普遍存於日常生活中。 學理上,或可把失落場所簡單定義為「人們失去場所感(sense of place)的地方」,進一步說,這類地方從根本上失去了自身的「場所精神(Genius Loci)」,如同沒有靈魂的軀殼─不過此為一般論,我的意圖則在透過探索與個人性之眼的關照,重新賦予場所感,揭露看似失落、實質存有的場所精神。 在拍攝這類空間的過程中,我逐漸理解到這些場所都源於某種日常狀態的崩落:都市更新,街區沒落,眷村改建,古蹟偷拆,家族遷徙,生老病死…可能是整體社會結構的改變,也可能只是極個人的因素,使一個日常的場所永遠地、或暫時地從既有的都市脈絡崩落。 而所謂「日常」的概念─日復一日、反覆搬演的日常生活─實際上並非看起來地那麼安穩。日常始終處於變動狀態,不論是蝴蝶振翅般的輕微擾動,或是劇烈地如同雪崩,當關鍵性的變動發生時,平素熟悉的日常更可以在瞬間崩落。「城市中的失落場所」正隱喻著崩落的日常;畢竟,崩落的可能不也是日常性的一部分嗎? 拍攝「日常的崩落」,並非為了批判城市的死,而是把殘缺與崩落當作城市既有的、生的一部分來接受,恰如其實地從崩落中揭露隱藏的美與可能:生活的隱喻、記憶的再現,神秘的型態,結構與空間;最重要的,為如下的簡單事實─那些是、充滿光的場所。 _
Resume 莊牧恩,生於台中長於公寓的都市人,自詡為城市與廢墟的散步者,長期進行個人計畫「小屍斑」,探索,體驗,拍攝城市中的失落場所。 聯展: 「人間邊境 Urban Border 影像聯展」, 2015, 台中, 戶方 Who Found 個展: 「日常的崩落」, 2018, 台北, 林果良品松菸店 「日常的崩落」, 2018, 高雄, 序藝術 Gather Art 獲獎: 《Growing Secrets》 2015 IPA, Architecture : Interiors, Honorable Mention 《Jianguo Hardware Stores》 2017 IPA, Architecture: Urbanscape, Honorable Mention 《Street Throne》 2017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Open Competition, Still Life,Commended Website https://www.instagram.com/juangmuen/ My works are inspired by daily life that express the feeling of imperfect situations when dealing with “art”. In Japanese this term is known as Wabi-Sabi. We all encounter different obstacles through the way we explore the meaningful ingredients in our life, especially in art. For me, I'm an average worker in a mega corporation. I want to use my unique sense of expression and limited resources to form my own style and the flow in my art, so I began to learn how to make outstanding art utilizing the lowest budget. With my iPhone 6s and a pair of Ikebana scissors, I found the most inspiring and interesting thing in my life of expressing Ikebana. After composing each arrangement I do a photo shoot and then edit the photos. I focus not only on revising the light of the photo but also sometimes add illustrations to it. Sometimes I paint an abstract backgrounds with bird-like motifs, sometimes I imagine a tea bowl on the table. I think it's Wabi-Sabi to me. Flow with my own mind and follow instinct to merge the real flowers into digital imagination. _
Resume Hsi is an Ikebana artist who based in Taipei, Taiwan. She is learning Ikebana, which is a form of Japanese flower arrangement. Originating from Tokyo, Japan, the SŌGETSU (草月流) school of Ikebana is known for its very modern and outstanding style. Before she became captivated by world of flowers, she majored in fashion design at ShihChien University and worked in the garment industry. Since she is a rookie in the art circle, she tries very hard to find her own way of expressing art in busy life by doing flower arrangements and photographing them. One day in the future, she hopes her artwork, which demonstrates the beauty of flowers merged into digital / film world, can be seen by people from around the world. Website https://www.instagram.com/ch.hsi/ 身體似水,影像如波,
以光盛瓶,抑鬱成形, 思念粼粼,緩軟閃影, 蹣跚生活,騷離漣漪。 往昔的記憶逐漸模糊,片段的遺憾似曾相識, 不捨,卻貌像命中注定, 那些我們沒能成為的人,沒能一起完成的事, 以愧疚的心私自道別,在夢裡我們仍四目相對, 愛過的人走了,身體像水,淹沒沸騰的光, 柔軟的細語,像風沙刺進眼睛, 沒有心臟,便住進過往, 沒有故人,便成為啞巴。 在旅遊時總會看見許多盲目營造出的打卡點,但前往拍攝的人大多只想打卡自己,拍攝出和別人相同的照片。並非真的想欣賞風景或建築。 因此萌生這系列照片的創作,前往一些原本就存在卻沒有人在意過、乏人問津的清水模,波斯菊綠肥,粉色椅子,貨櫃等等現代人拼命建造打卡的相關物前,拍攝融入物體卻看不出完整臉部的照片,希望能傳達出“這些有趣的東西原本就存在著,如果喜歡,請別只站在前方拍攝自己的臉”的概念。 _
Resume 一名熱於以底片紀錄生活的插畫家 有別於以暗色作為負面情緒的象徵 喜歡以底片的不同發色與鮮豔色塊做心境投射 Website https://www.instagram.com/cheriherbb/?hl=zh-tw 我們生在這世界卻又不像活在這世上 _
Resume 1985年出生於台北 喜歡海,討厭擁擠 如果有一道出口 那一定是在海邊 一步我就可以沉下海裡 再一步我就可以踏上天空 Website https://www.flickr.com/photos/j_f_k/ 作品名稱:在場證明 「因為看見星宿,所以前往。 因為真心喜歡,所以在場。 過程即目的,沿途風景都是嚮往之地。」 我不是因為想要抵達彼方,才決定出發。 因為是真心喜歡,過程後來都變成了目的。 我想要一直在路上,不在意抵達的地方。 現在不是未來的「過場」,現在就僅僅是「現在」而已。 現在就是過程,過程就是目的。 在迷路裡,我看見了絕美的風景。 _
Resume 一九九五年生於義大利,現居台北。 自由攝影師,目前就讀政大傳播所。 喜歡海邊夕陽,喜歡山中大霧。 雨天在家看書,晴天出門拍照,理性比感性多。 在以光書寫的路上,慢慢迷路。 Website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4samantha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4samantha 試著留下那穿梭在空氣之間,一閃即逝的一點點光芒。 _
Resume 自由攝影師 經歷: 2013 Eyes on Asia Awards nature組銀賞 / 2014 太陽花學運照片刊登於紐約時報廣告 / 2016 Wonder Foto Day 台北國際攝影藝術交流展主視覺 / 2018 Sony α 系列Instagram 人像攝影大賞優選 / 樂團「2HRs」、「I mean us」、「椅子」形象拍攝 Fashion類合作品牌: Plain-me / Juby Chiu / E-WEAR / Porter international / Agaric Garden / 50% Fifty Percent / 8 lie down / Blank Concept / Mian Chiu / Sophia Wu / Moi non plus / Seaweed / Your Mom Lies / Eco 安珂飾品 Website https://www.instagram.com/zhang_ahuei/ 庸碌繁忙的生活,人們總習慣在鋼筋水泥間穿梭,從高樓俯瞰的瞬間,彷彿,整個城市都為我所有,在鏡頭下我用自己的角度定義這個世界,讓快門捕捉城市光影的閃爍。 _
Resume 從小就在市區長大,對於城市風光有著獨特的情懷; 比起山川樹林,我更喜歡人為的鋼筋水泥。 平時閒暇之餘就會在城市裡四處探索;找尋不同的拍攝角度。 我喜歡站在高處,遠離地表的嘈雜喧嘩聲,仔細凝聽城市的脈動,感受微風的輕撫。 Website https://www.instagram.com/s.yin.h/ 夢,是創作的靈感,穿梭在時空裂縫之中。 _
Resume 2016Wonder Foto Day 台北國際藝術交流展 入圍 2017Wonder Foto Day 台北國際藝術交流展 主視覺 2019 時鳥 攝影個展 Website https://www.facebook.com/Mimi.Photos.Studio 喜歡的顏色是黃色與藍色,這是我第一次以黃色與藍色來做創作媒介,Blue:{傷心難過時總想跑大到藍藍的大海療癒傷痛,他是舔舐我傷口力量},yellow:{喜愛黃色的一切,黃色的毛衣,黃色的靴子,黃色的襪子…..等等。},雖然簡單,但一切都是靈魂所愛,這組照片就這麼誕生了! _
Resume 姓 名 邱昕玫 出生日期 89/4/30 性 別 女 電 話 0917095358 通訊地址 新北市淡水區沙崙路151巷14號2樓 畢業學校 泰北高中就讀中 畢業科系 個人特質 觀察敏銳 興趣專長 攝影 個人介紹 我叫邱昕玫,今年18歲,目前就讀私立泰北高中廣告設計科,家中除了媽媽和爸爸以外還有個弟弟,國小的時候,媽媽爸爸離婚,目前跟爸爸住在一起,因為從小是單親的狀況,使我習慣獨立作業各種事情,性格獨立,也因為是這樣,所以我很喜歡觀察身邊流動的大小事務,也可以藉由觀察人,來獲得自我成長與藝術方面的提升,國中就很喜歡攝影,我覺得攝影與我就像是天生的緣分,從國中開始,一開始都用手機拍照,但我覺得這還不是攝影,當有人問我: 「你是什麼時候開始拍照的?」 ,我一直認為真正「開始」拍照,我覺得不可以說是開始拿相機的那一刻開始就叫「拍照或攝影」,而是開始融入情感後才能進入攝影的領域,因為攝影是一種藝術,他可以結合插畫,可以結合金工,結合裝置藝術,什麼都可以結合,不是渺小的範圍,因此我希望自己是要真正的知道一些藝術的事物並需要隨著年齡增長與生活圈的人事物共同交流,所領悟的情感,所拍攝的,才是我期待的攝影。 Wesite https://www.instagram.com/iamdrunk0430/ 作品名稱:西門町 繁華、現代、老舊、混亂,眾多形容詞的複寫都像是為這個地方開了一個更大的缺口,時間像是停留又飛快地在人流、在一眼望不見的黑暗裡。 韓國作家金英夏稱感知的訓練如同肌肉一般,可以透過不斷地練習而發現更多細節, 並組織成只屬於自己的細膩。在視覺的活動裡,打開全身上下每一個毛細孔,放大外在世界給你回應,在這裡超譯為人文社會學科在方法論上總是必須提及的「互為主體」,生澀地操作在這裡延伸為感受性地認識所處環境給你的聲音。西門町的聲音繽紛吵雜,每一次都得先讓身體習慣人潮來往的閃躲或碰撞,像是個儀式般地,得先完成交出自己的儀式之後之後才算真正進入這個空間,如果時間是一種姿態,你以為自己帶著獨有與眾不同地姿態在這個空間裡,但才發現,這裡的每個人、每件物體都以自己的姿態描繪他/它的時間。 是味道、是聲音、是觸覺引導著視覺的前進,你還無法掌握整合的關鍵,只能慢慢的練習,從一開始看見光亮的地方開始,慢慢地練習看見光沒照到的地方,如同白無法被單獨指認,影子也得有光才有了形狀。最終,從交出自己開始,與他人、物體、外在環境關係的改變,是一種感受外在與自己關係的練習、一種反芻外在回饋的練習,一種讓自己擁有堅強卻又溫柔的視野的練習,一種沒有終點的練習,然後讓經過的一點一點累積成自己的風景的練習。 _
Resume Born in Taipei, Taiwan EDUCATION : 2016 M.A. in Social Research and Cultural Studies,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Taiwan. Group EXHIBITION: 2016_ONFOTO STUDIO 2016 Annual Showcase 2017_Still Longing Group Exhibition: In Circulation SFU School for the Contemporary Arts Website https://cargocollective.com/wangchunmay 臺灣傳統信仰,歷經四百年的淬煉、陶冶,成就了今日在音樂、刺繡、雕刻、建築、繪畫、人文等,許許多多獨樹一格、造詣出眾的獨特文化,足以傲視全球,然而,卻也在科技進步、多元信仰、思想潮流轉變,甚至不肖份子入侵宮廟文化的多重衝擊下,人們逐漸疏離了宮廟文化,導致傳統信仰與文化正以一個相當飛快的速度,走向凋零與式微,甚或無以為繼,我們試圖以一種,幾近第一人稱的方式,透過攝影,說著在地人文隔絕塵埃的美好故事,給每一個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人聆聽,無關種族、語言、國籍,我們稱之為【傳統文藝復興】 _
Resume 世新大學新聞系畢業 2015年國家地理攝影大賽 人物組佳作 2016年國家地理攝影大賽 人物組佳作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民俗攝影特約攝影師 2018入選臺南國際攝影節 Website https://www.facebook.com/ 此系列為多年前持續至今及未來的拍攝。用窺視和帶著有點距離的角度拍下各地出現的工人以及所處的結構。人在結構之中的主體性被縮小,抽離顏色之於生活的現實,與其配備的帽子、手套、纜繩等護具一起魔幻地工作著。由於原生家庭父親為工人,亦將工作現場的那點好奇,甚至對於薄弱護具的恐懼一併放入鏡頭裡。 _
Resume 陳怡絜 YJ CHEN 任《聯合文學》雜誌視覺設計指導,《OKAPI》線上閱讀生活誌-人物專訪特約攝影師。目前多為雜誌、書籍和網路媒體合作平面設計與攝影。喜歡各地到處爬行,用眼睛和腳按摩著土地。2015年,威尼斯Prisma-Human Rights Photo Contest人權攝影入選參展。2017年,獲第41屆金鼎獎雜誌類個人獎:設計獎。 Website yj-chen.tumblr.com/ www.facebook.com/YJ.photo 若以形體劃分同類關係,那麼切割後的形體,肯定正與「我們」以平行世界的方式共生共存,我嘗試進入「地表以上3公分的世界」,小心翼翼的蹲下,按下快門的瞬間我肯定我捕捉到「他們」的存在,並將其帶入另一度空間中。 _
Resume 我相信我眼中所有能看到的形體,都正在用他們專屬的形式進行密秘的溝通,腳與腳、手與手、 眼與眼,我看到了它們,並用攝影證明了「他們」世界的存在。 Website https://www.flickr.com/photos/bingwin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生命對我來說想是夢一樣的存在。 如走在夢境邊界的我的阿嬤,從我還是嬰兒時期開始,我們一直是在同一個家生活。雖是如此,在許多夢起又夢落、至今的我的成長時期裡,我與阿嬤的關係可以說是親密,彼此卻沒有什麼互動和對話。 這次的作品像是另一場夢境,拍攝的過程、重新觀看照片的過程,全都再次打開、牽起我與阿嬤的關係、連結,影像裡交織著家與個人的夢。 拍攝這個夢境的同時,也想讓阿嬤、甚至我自己,再一次的看見自己和彼此的夢境;以及彷彿透明卻時時存在的—家族織出的網。 _
Resume 目前為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高三學生,持續在校內及校外學習並創作影像,以及參與公開展覽。 國中時發現對影像的愛好,並開始接觸攝影、電影的課程,進入高中後開始正式進行個人及團體影像創作,被動靜態影像各自吸引著。其中不斷探索到與自身連結的主題是「現實與夢境」及「真實與不真實之間的夢境」等。 2016/01 個展「我來到了」。靜態影像、詩與空間裝置藝術展出—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2018/01 創作聯展「街上是不斷流動的」。個人街拍攝影主題展出—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2018/03 富邦青少年發聲獎:攝影組。攝影作品聯展—松菸文創園區 2018/01~04 擔任: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青少年評審團評審 2018/08 富邦青少年發聲獎:攝影組。攝影作品移展展出—嘉義嘉酒文創園區 2018/12 「你的夢想是什麼」概念攝影工作訪成果展—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Website https://www.facebook.com/zoe0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