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NDER FOTO 攝影藝術誌
  • 2020 Wonder Foto Day
  • 2020 Wonder Foto Day
  • 2020 Wonder Foto Day
  • Exhibition
  • News
  • Feature
  • Columnist
  • Contact
  • Contact
  • Contact
  • Partners
NEWS

透過創作凝結表述那類似詩的狀態|曾彥翔

3/18/2020

Comments

 
Picture
​曾彥翔(Sean Tseng),1995年出生,創作於台北與倫敦。雕塑家,畢業於政治大學廣告學系,現就讀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雕塑學系碩士。作品曾多次展出於臺灣、西班牙、英國、中國等,並將於2020下半年前往西班牙參與CCA Andratx Artist-in-Residence Program駐村計畫。
 
曾彥翔歷年作品皆以觀念出發,藉由材質本身的語彙去呈現生活/自然中經常被忽略之感性片段,呈現方式以結合裝置、影像與物件為主,透過工業材料如水泥、金屬和自然中採集的石頭、樹枝、水等交錯使用,探尋材料之間的互動,並在空間意象中層層疊出韻律,探索感知的深度。
 
2018年於居藝廊(G.Gallery前身)展出之《A Walk in the Forest》(2016-2017)試圖以城市作為原型,任由水泥及拍攝自大自然的影像於模型中交織,水泥的融入之下,影像將不再完整;它可能在水泥中展露一角,或是隨著水泥的重量而改變形體。過程中的每個環節皆是一場有機對話,在兩者不可預期的互動狀態下展現出新的形態,藉由物質的牽引,重塑與重新經驗當下。
Picture
​A Walk in the Forest, 2016-2017, 水泥、輸出 Concrete, archival inkjet print, 尺寸依炒地而定 Dimensions Variable, G.Gallery 圖:藝術家、G.Gallery提供 Image courtesy of artist, G.Gallery

​另一件作品《Untitled (Out of the Scenery)》(2018)則是以探索自身作為出發,試圖去描繪「記憶」的樣態。透過破壞的行為(一步步刮去金屬板上的影像)使影像與物質交疊於同一個畫面之中,那些被刮去的物質、痕跡,殘存在物的表面或內裡,隱藏在底層的,猶如塵封的記憶一一浮現。
Picture
​Untitled (Out of the Scenery), 2018, 水泥、UV印刷於金屬板 Concrete, UV print on aluminum sheet, 尺寸依場地而定Dimensions variable, G.Gallery圖:藝術家、G.Gallery提供Image courtesy of artist, G.Gallery
Picture
​Material Studies (If Water Still Flows), 2018, 水泥、輸出 Concrete, archival inkjet print, 尺寸依場地而定Dimensions variable, G.Gallery圖:藝術家、G.Gallery提供Image courtesy of artist, G.Gallery

​綜觀來看,曾彥翔的作品中都帶有中性、低調的灰色,並在物質與影像間迴盪,而當中的《Material Studies (If Water Still Flows)》(2018)則像是一個新的實驗與開拓,它更加強調了「身體性」的概念。裝置藝術中,身體經驗與繪畫表達的本身就是一種「距離」,裝置中身體和空間的當下關係,存在著身體的一個歷程,一個在「時間流」裡不斷進行的活動,隨著材質、光線、位置等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若說過往的作品給人一種剛硬、沈重、不安,甚至帶點批判意味的話,歷經兩年的自我探索與內化,現在的作品所呈現的是一種溫柔、內斂、詩意且更加貼近創作者自身的狀態。
 
2020臺南新藝獎《參差的平行 Uneven Parallel》展覽中,曾彥翔將藝術創作與哲學思考的過程相融合,注重物體與物體之間的關係,以及物體與當下空間之間的關係,通過揭示這種「關係性」來創造新的切入點。物體的存在,必然伴隨著某種「狀態」,亦是「周圍」的概念。換句話說,物體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定狀態下的產物,而如此狀態的周圍就存在著極為豐富的關係。
Picture
​空氣與線 Air and Lines, 2019, 顏料、木頭、壓克力、樹枝 Paint, wood, acrylic, stick, 約Approx. 28 x 31 x 10 cm, 德鴻畫廊 Der-Horng Art Gallery 圖:藝術家提供 Image courtesy of artist

​​由點連線,從線築面,材料在虛與實之間、可見與不可見之間、輕與重之間探詢平衡。《空氣與線》(2019)試圖於一片寧靜之中去捕捉空氣穿梭於縫隙間的抽象狀態之作品,透過其物質性以串起與周遭環境的對話空間,在彼此共存的關係下展現其一體兩面的樣貌。
 
《於一方陽光中擺盪》(2019)源自於2019年至智利阿塔卡瑪沙漠(Atacama Desert)駐村時的探索。其作品交織了物件、符號、抽象和物理現象,當立體物件轉為一平面時,物件的樣貌化之為各式形態與色彩,運用光影變化(畫面逐漸抽象化)於二維平面中延續三維的深度與空間。變動之中,觀看的經驗使空氣流動於物件與形態間,進而在空間與身體中有了感知的韻律。
Picture
​於一方陽光中擺盪 Sway on a Beam of Light, 2019, 藝術微噴於相紙 Giclée fine art print, 71.6 x 54.4 cm (含框with frame), 德鴻畫廊 Der-Horng Art Gallery 圖:藝術家提供 Image courtesy of artist

​​在日本傳統文化中,有一重要概念稱作「間」(日文讀音「Ma」),它和中國傳統水墨畫裡的「留白」非同,「留白」是指人行為之後所留下來的部分,而「間」則是一種觀看事物的方法。然而並非單獨觀看一個物件,而是整體、完整地看見所有東西(整個畫面),此時看到的是它們各自不同之處,而當中不同之處所明確分出來的部分即是「間」,其蘊藏著豐富的寓意——兩著不可分離的狀態。
 
曾彥翔在《日光緩緩・搖擺弧線》(2020)中創造了一個空間,透過藝術行為賦予每個物件另外一種被觀看的或重新組合的意義,彼此相互呼應、對話,使其展現不同的狀態。他在作品當中埋入許多輕微甚至不可眼見而確信的線索,而其都和個人的種種生活經驗相為聯繫,這些看似隨性的物件(散落於牆角的沙、隨風飄蕩的細線、靜置於木板邊緣上的樹枝等),像是個引子,引領出觀者多面向的感知狀態——在不同的時間軸及不同的觀看方式下,產生有別於過往的感知經驗。
Picture
​​日光緩緩・搖擺弧線 Afternoon Sun with Swinging Lines, 2020, 水泥、石膏、布、金屬、顏料、線、木頭、沙、鹽、樹枝 Concrete, plaster, fabric, metal, paint, thread, wood, sand, salt, stick, 尺寸依場地而定 Dimensions variable, 德鴻畫廊 Der-Horng Art Gallery 圖:藝術家提供 Image courtesy of artist
Picture
日光緩緩・搖擺弧線 Afternoon Sun with Swinging Lines(局部 Detail), 2020 圖:藝術家提供 Image courtesy of artist
Picture
搖擺弧線 Afternoon Sun with Swinging Lines(局部 Detail), 2020 圖:藝術家提供 Image courtesy of artist
Picture
日光緩緩・搖擺弧線 Afternoon Sun with Swinging Lines(局部 Detail), 2020 圖:藝術家提供 Image courtesy of artist

​​藝術家對於不同媒材與表現形式從未設限,不斷地跨域與自我突破的傾向是當代藝術的重要特質之一。透過作品,空間與時間讓彼此互為可見時,兩者的關係更為密不可分,也藉此重新審視空間與時間的存在,嘗試運用重組、複製、變形等方式,使兩者跳脫出既有框架,感受其若隱若現的猶疑狀態。曾彥翔不被攝影的「平面性質」與「記錄性質」所束縛,展現獨特的創作視角,反映自身對當下生活經驗與周遭環境的觀察與思考。
​
Picture
曾彥翔 聯展|2020 臺南新藝獎——參差的平行
展期 | 2020 / 03 / 12 - 2020 / 04 / 12
地點 | 德鴻畫廊,臺南,臺灣
策展 | 張慧蘭(藝術創作者及獨立策展人)
Picture
「Scott Y.」
​

目前尚無"閱讀更多",但很快就會有了...

Comments

    訂閱電子報

訂閱電子報
Wonder Foto Day 台北國際攝影藝術交流展
© COPYRIGHT 2016. Wonder Foto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0 Wonder Foto Day
  • 2020 Wonder Foto Day
  • 2020 Wonder Foto Day
  • Exhibition
  • News
  • Feature
  • Columnist
  • Contact
  • Contact
  • Contact
  • Part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