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這種廠商舉辦的攝影比賽,我就想到攝影如何在社會當中被當成一種美化的工具。所以廠商要辦比賽、政府要辦比賽,連宗教團體也要辦攝影比賽。 但是明明照片功能那麼多,世界上的媒材也那麼多,為何大家都覺得照片比起刻米粒或是裝置藝術,更能夠有效的「美化」這個世界?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相片跟這個世界最有物理上的連結。但是貼近世界不一定會傳達美,我們還需要一些美化的手段,這就要談到現代主義,以及它如何在大眾攝影當中通俗化。 我們從前三名就可以看到現代主義的手法如何通俗化成為大眾攝影的標準。 第一名跟第二名都運用極端的視角,這個在今日看起來一點都不極端的技法,在20世紀初期被視為攝影作為藝術重大的優勢(如Moholy Nagy),甚至潛藏了改變世界的動力(如構成主義攝影)。後者相信如果人們看待是世界的視角不同,那看待政治的視角也會不同。是不是很天真。 第三名拍攝廣告字樣,這個在現代主義攝影家當中也很常見,譬如Walker Evans超愛拍路上的廣告。這至少有幾種效果,一是連接俗民文化,二是讓照片不那麼像畫(這對現代主義攝影特別重要),三是發揮攝影一種平面的特性。 攝影因為只是一張紙的關係,空間感其實不明顯,前景跟背景容易貼合在一起。所以如果拍攝一個畫面當中的字樣,就像第三名的照片一樣,它就會特別浮現在觀眾的眼前,然後加強那個空間的錯亂感。這種錯亂也會發生在拍攝照片中的照片。因為照片的平面性以及他的質地,容易導致一種混淆真假的傾向,所以你看第一名的照片,會一時之間覺得那個人好像真人。 但是以上都是一些很隱微的原理,我猜評審沒事不會想到這些。他們得名真正的原因只是這些照片「運用相機的特性製造了奇觀」。 所謂相機的特性就包括極端視角與平面性等等。但是對於前述攝影家而言,發揮相機特性一開始並不是為了看到一個奇觀,而是有別的目的。譬如以極端視角來發動革命,拍攝字樣讓照片只是照片而不是一個影像。這其實反映了大眾攝影是一種現代主義攝影弱化的結果。無數攝影愛好者,撿拾現代主義攝影的手段來當成好照片的標準,或是將之理解成以攝影特性來達成美。 另外一個區別現代主義攝影與這些照片最快的方式就是看他們的標題。現代主義攝影家通常都不愛搞標題(如布列松),事實上整個現代主義藝術都不搞標題,因為他們要攝影媒材發揮自身的意義。可是大眾攝影製造一種影像的目的是為了搭配某個已經知道的格言、標語或是心境。結果就是這些照片不管在視覺上多麼drama,最後都可以被總結成一種套語。台灣心象攝影最揮之不去的遺產。 好,我知道大家想問的其實是第一名難道沒有很怪嗎?我覺得這就像問發揮一個難度10的相機特性來製造奇觀,跟發揮一個難度3的相機特性來製造奇觀,這兩者有沒有高下之別。我覺得沒有,大家都拍得很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