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張靖驩
我們理所當然的透過地圖學的方式理解一個場域,使我們得以快速梳理空間變遷的來龍去脈。但仍需要透過攝影術的再現,以人類視角、以作為人的身分去更深刻的表達人與產業、空間與地景的關係。
在這樣不斷拍攝的過程中,我們得以重新測量人與地景間的紋理與脈絡(此處指的是產業與社區)。透過耆老口述與場景尋覓的過程,從兩者之間找到唯一關聯的線索,會是此次閱讀可見與不可見的地景的方法。
張靖驩
1987年生,臺灣人。
大學與研究所時接受園藝與景觀規劃設計訓練,
在畢業工作兩年後離開職場,並於隔年(2016年),花費四個月的時間獨自完成從北京到羅馬的旅行。
影像工作者,主要工作為攝影創作與動態影像製作。
關心攝影媒材對於社會進步所扮演的積極進步的角色,及這個媒材在此條件下的操作方法。
在這樣不斷拍攝的過程中,我們得以重新測量人與地景間的紋理與脈絡(此處指的是產業與社區)。透過耆老口述與場景尋覓的過程,從兩者之間找到唯一關聯的線索,會是此次閱讀可見與不可見的地景的方法。
張靖驩
1987年生,臺灣人。
大學與研究所時接受園藝與景觀規劃設計訓練,
在畢業工作兩年後離開職場,並於隔年(2016年),花費四個月的時間獨自完成從北京到羅馬的旅行。
影像工作者,主要工作為攝影創作與動態影像製作。
關心攝影媒材對於社會進步所扮演的積極進步的角色,及這個媒材在此條件下的操作方法。